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经常说“有教无类”,你是怎么看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
“有教无类”指的是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裕都有取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提醒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凭个人好恶、孩子的个性以及家庭背景等给孩子贴标签,要以教师的大爱,平等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学校和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有教无类强调无论高低贵贱、种族出身,只要一心向学就可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强调人皆可成才的可能性,“习相远”突出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促成每个孩子的完善发展。
当然,在坚持“有教无类”的同时,也应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花,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善待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是遵循人本理念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评价机制,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以所谓的“好学生”作为标准去要求每个孩子。要因势利导,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所在,尊重并完善其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更加完善的人。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参考答案】
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四大部分。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其中,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主要表现为: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创新品质。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视孩子为“小皇帝”,以至于孩子上学后往往会出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作为教师,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目前家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常常偏向于过分的溺爱,将孩子视为家里的“小皇帝”,这就造成了孩子在入学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等问题。这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所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需要学校、家庭尤其是教师了解两种教育之间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
第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长要言行一致,做好表率与引导,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
第二,学校教育在于教书育人。学校应保证教育资源的配套完善让家长放心,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学氛围,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确保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教师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教育优势。这需要教师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引导家长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科学民主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有些老教师会善意的提醒新老师:对学生就要凶,不然不听话。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一些忠告,体现出前辈对晚辈的关心,是对于新教师在管理学生时的一种善意的提醒。但同时,这一经验也存在不妥之处。
首先,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为了管理学生采取过分凶的方式,可能会给学生身心都造成伤害,给学生留下阴影。
其次,不符合主体性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因此,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最后,不符合个性化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学生管理中要做到张弛有度。一方面,把握学生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兴趣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用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融入学生的生活,树立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