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培养着白眼狼

新闻来源:腾讯教育  发布时间:2014-11-24

星期天的晚上,饭菜已经上桌,我呼唤女儿:“吃饭啦。”“等一下”,她答。


 

我先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


 

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她的诘问明明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


 

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


 

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


 

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


 

我意识到这是在助长女儿的“受之无愧感”,“受之无愧”是指,某人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帖子,发帖人小A 10岁时父母相继过世,年长他20岁的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并供他上了大学,后来他考上了公务员。姐姐在工厂上班,姐夫在学校门口摆一个小摊。现在姐姐退休了,退休金每月1800元。姐姐的儿子--小A的外甥考上了外地某个大学的建筑专业,学费比本地大学其他专业贵。姐姐家收入锐减,开支突增,财务突然紧张起来。


 

姐姐想让小A每个月给她1000元作为养老费(实际应该是补贴外甥上大学的生活费),小A不干,并劝说姐姐不让外甥读学费昂贵的建筑专业。姐姐一气之下,扬言小A不给抚养费就要将他告上法庭。小A问,如果姐姐将他告上法庭,他需不需要承担抚养费?会不会对他的前途造成影响?他特别强调,姐姐只是将他养活大,对他没有对外甥好,至于如何不好,他举例说2003年上大学时,姐姐每月仅仅给他300元的生活费。言辞间很多对姐姐的不满,毫无感激之情。


 

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并送去上大学,小A本应心怀感激、知恩图报,他却认为姐姐姐夫做得还不够。我不熟悉法律,不知法律上这位弟弟有没有义务赡养姐姐。但从朴素的人情道义来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面对抚养自己十几年,还送自己上大学的姐姐,在她遇到困难时,有什么理由不帮帮她呢?


 

我替这位姐姐感到悲伤,带着弟弟出嫁本已不易,多年辛苦竟养出一只白眼狼。


 

我可不想将女儿养成白眼狼。我养育她是我做为母亲的职责,不图她的回报,但是如果她长大后认为我替她做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我哪天做少了,或者不做,她就怨恨我……如果发生这些,那是我的悲剧。


 

于是,我告诉她,妈妈刚才反思了一下,可能我以前一直替你盛饭,使你觉得为你盛饭是妈妈应该做的。我觉得到这样很不好。从今天开始,盛饭就是你自己的事,应该由你自己盛。


 

从那以后,我更加警惕是否替她做了太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份内的事情,并将一些家务分配给她,让她承担起家庭一员的责任;在我们劳动的时候,邀请(并要求)她帮忙,让她体会我们劳动的辛苦;教导她表达感谢,如果她表示了感谢,她会得到更多,如果她没有感激之心,下次我不再替她做那件事;物质方面减少满足,让她懂得并不是她想要任何东西都可以得到。

我看到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培养着白眼狼。他们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学或放学路上,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背着,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干家务,只要搞好学习;物质享受被过分满足,许多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这些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今天他认为你应该为他背书包、买手机,明天他就会认为你应该为他找工作、买车子、买房子,如果某天你给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三年前机场弑母的留学生汪佳晶,他留日五年,从未打过工,学费和生活费都靠母亲每月7000元人民币的收入来出。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拿不出钱,他竟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24岁的青年本应自立,靠自己打工解决(或部分解决)留学费用。但他心安理得享受着母亲含辛茹苦提供的温室生活,当母亲拿不出钱,他不念亲恩,那满腔怨恨化作9刀。


 

Tips:这个案件让父母们警醒,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我们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种。孩子潜意识里仇恨、埋怨父母,平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受到某些事情的触发后才会爆发出来。父母将所有的爱都奉献给孩子,为什么孩子不领情还竟做出伤害父母的不孝行为来?


 

1、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


 

虽有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五六岁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孩子如果经常挨打,从心理上很容易对父母产生反感和仇恨的情绪。而且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五六岁时被父母影响最深远。家长打骂孩子的行为可能造成孩子心理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容易产生孤独、悲观厌世、甚至形成畸形的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一旦有机会,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报复性的事情来。


 

措施:培养孩子对弱者的怜悯之心。父母首先要杜绝家暴的行为,防止因为暴力事件而致使孩子产生暴力反抗的情绪心理。另外,培养孩子对弱者的怜悯之心和良好的道德体验感能让孩子更好地关心关爱身边的人。怜悯弱者与孝顺父母其实是一回事。当孩子长大后,父母逐渐老去,也会成为一个弱者。对社会来说,弱者是索取少、奉献多的一群人,而对孩子来说,父母也属于索取少、奉献多的人。所以,不尊重穷人的人往往不孝顺父母。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的面前吹嘘自己有钱有势,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耳濡目染一种“现实”的名利思想,这样的父母不仅培养不出孝子,而且会纵容孩子的非道德社会行为。孩子帮助弱者并受到家长的称赞,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道德体验感,这种感觉得到强化,孩子出现更多的利他行为。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同样如此。所以,父母平时要试着让孩子为家里做点事,并及时称赞孩子,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2、啰嗦的父母


 

有句话叫“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妈妈的心里,失败的孩子失败在妈妈的嘴里。”父母的啰嗦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认为父母不值得尊重,进一步就会产生顶撞父母的行为。孩子大多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变化特征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渴望交流和友谊,强烈的自主独立意识,喜欢自由,不爱被限制。


 

特别是男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填充,经常不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出现叛逆的行为。因而父母的唠叨在孩子的眼里是一件烦人的事情,他们会认为父母过多的控制,使得他们没有自由,而且不被理解。父母啰嗦一方面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但实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决定和行为指手画脚,以老一辈经验谈做法,特别是在有其他人在的情况下,会让孩子觉得无地自容,让孩子觉得自尊心受挫,长期会导致孩子产生不自信的心理。


 

措施:父母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平时父母在进行教育时要保持与孩子朋友式交谈的良好习惯,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尝试从交流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不要过多的怪责和长篇大论的经验主义。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难免不了要“说教”,但其实父母该做的是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而不只是追求快速解决孩子的困境。父母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 

3、包办溺爱的父母


 

即使你对孩子非常好,什么苦都可以为他吃,而且还教育他要孝顺,但如果你溺爱他,在他心理上会发生什么呢?——“你们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而如果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你们就对不起我,我会恨你们,我要报复!”网上有一句话说:溺爱的孩子只能让他埋怨他爸不是李刚。


 

父母溺爱孩子的主要原因是不相信孩子能独自处理事情,他们的目的是保护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但是父母包办溺爱,实质是剥夺了孩子劳动、孝顺的机会,让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冷漠。家庭的过度溺爱会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娇生惯养的性格,使得一些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度溺爱容易导致宝宝出现心理畸形和多种多样的身心障碍。一些孩子由于过度被保护,从小便觉得父母的付出和爱是理所当然的,对父母不存感恩之心,更不用说孝顺父母了。


 

溺爱小孩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溺爱会挫败所有的孝顺教育和对父母的尊重。有时孩子看到父母的操劳,会有内疚感,伸手要钱和不孝顺时会有道德压力,但恨的力量会压倒道德的力量,造成悲剧。其实溺爱不仅会导致恨,如果父母的生活过得不好,还会遭到孩子的鄙视。


 

措施:首先,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溺爱行为,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管理控制,父母应该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父母也应该适时想孩子“索爱”,大方接受孩子爱的表现,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快乐,懂得体谅别人的感受,在接受父母爱的同时,也学会感恩,学会爱别人。


 

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对家庭有所付出,对父母尊重敬爱是他的责任,不要让父母的爱在他的眼里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孩子觉得父母包办一切使得自己失去自主选择权和自由,孩子不是父母的扯线公仔,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力,家长对孩子的爱本是无可厚非,但是也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家长要学会“抓大放小”。很多事情其实孩子已经有能力自己完成的,家长则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只在孩子需要帮忙时才对其加以指导。

家长课堂:最毁孩子的9种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才智VS素质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国内的父母普遍注重孩子的才智教育,每年暑期班就可见一斑;国外的父母,少了幼儿园的全力扶助,对于孩子的基本素质培养更加注重,并通过言传身教灌输给子女

价值观:智能VS体能

    认识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唐诗、会弹多少首曲子,始终是大多数国内父母关注和当作谈资的东西。有些父母也表示孩子的快乐是最重要的,不过执行起来却往往身不由己;国外父母则更多地注重孩子的体能发展,他们认为,孩子在小时候除了快乐之外,也是发展体能的好时机,为以后应付更繁重的担子打好基础。

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的不满和痛苦。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来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地告诉他要换尿片了,请他忍耐一下。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不适合,或者不喜欢。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

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目标定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标。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因此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父母的爱成理由

   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