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七名分别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以色列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与100名经过层层选拔的对科学具有浓厚兴趣和潜力的中国高中生在汕头大学一起讨论、交流“生命科学与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指出,通过跟科学家们的近距离接触交流,相信对培养这些中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创新意识等等有帮助。“每个人总有一两件自己喜欢做并且善于做的事,而12岁到18岁是孩子发现并找到这些领域的关键期。但中国家长普遍不擅长帮助和引导孩子去发现这些领域。”韦钰院士指出,“此外,家长们对于幼儿的教育也存在诸多误区,比如让三四岁的孩子苦背古诗,将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擅长之事
1月28日-30日,汕头大学校园聚集了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生。这些学生是先由全国各地优质中学校长以个人名义推荐各2名左右学生,再经由韦钰等十几名院士共同审核,并进行电话、视频英文口试后最终确定的。
“与大师同行”是一个始于2012年的项目,由李嘉诚基金会出资主办、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支持、中国教育学会协办、汕头大学承办。该项目由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林海帆负责统筹,并特邀韦钰院士担任顾问,邀请国内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项目旨在融合国内和国际最优的教育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交流平台,探索中国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模式。今年是第三届。
“虽然同学们和这些国内外真正的大师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三天,但我相信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以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科学家,这些将成为其中不少孩子走向科学道路上的一盏明灯。”韦钰院士表示。
据了解,针对此前两届参与活动学生的成长情况,李嘉诚基金会进行了后期跟踪调研,从就读大学情况、出国留学情况、学习的专业领域等方面来看,活动给这些孩子带来的影响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尤其,这些年活动主题主要偏重生物、医学领域,而往期参与学生大学就读这一领域专业达到30%以上。
韦钰院士指出,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总会有一两件喜欢做而且善于做的事情,而12岁到18岁是找到这些方向的关键期。“家长们对于小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你觉得什么好,就让他去觉得他应该去做什么。而是要发现孩子感兴趣并且擅长的所在,加以培养。若是做着自己不喜欢又不擅长的事情,想必很辛苦。如果家长真觉得孩子做什么会很好,可以引导孩子试试,如果孩子真不喜欢就没必要强求了。”韦钰院士表示。
不要误解那条“起跑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式教育的著名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
时隔多年后,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曾经说过此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穿过重重误区,重申自己的本意:这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课程),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
长期从事神经教育学研究的韦钰院士认为,由于脑的发展是连续的,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如果错过了一些脑发育的关键期,一生都很难弥补。尤其是在0到3岁是个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依靠对教养者的模仿,教养者的情感和性格也会通过早期教养传授给孩子。所以父母实在无法自己教养孩子时,也要争取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尽量和孩子多互动交流,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更不要让电视机、电脑来代替自己陪伴孩子。
中国家长比较流行鼓励幼儿背诵那些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的东西,比如唐诗宋词、三字经等等。“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介绍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科普知识和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在人的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幼时失忆现象’。它一般分成两个年龄段:0到3岁和3到7岁。它是指人们在长大之后,不能回忆起3岁以前的情节,而对3到7岁发生的事件也只能回忆起一些断续的片段。所以,一些所谓的早教专家,说2岁的儿童能认识2000个字等等,这都是违背幼儿大脑发育规律的。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不仅无效,还浪费了孩子的时间,甚至给孩子造成了危害。”韦钰指出。